民歌荟萃|各省经典民歌赏析
“民歌”,是指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的人民都会以不同的形式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而歌谣亦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 ● ●
故乡是北京
北 京
《故乡是北京》创作于1987年,阎肃作词,姚明作曲。在《难忘1988》中央电视台晚会上,安冬把京腔京味的《故乡是北京》奉献给亿万电视观众,很快就风靡了华夏大地。
重整山河待后生
天 津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1985年)的主题歌,歌曲原唱:骆玉笙词作者是林汝为,作曲雷振邦雷蕾、温中甲。
天 涯 歌 女
上 海
天涯歌女是1937年中国电影《马路天使》的主题歌之一,由贺绿汀作曲,田汉作词,周璇原唱。周璇以此曲红遍天下,后来甚至以此曲为名演出一部同名电影《天涯歌女》。
黄 杨 扁 担
重 庆
“黄杨扁担软溜溜,挑担白米下酉州,人说酉州的姑娘好,酉州的姑娘会梳头……”这是一首蜚声海内外的重庆民歌,起源于秀山玉屏乡白粉墙村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黄杨扁担》是重庆名歌的代表作品。
沂蒙山小调
山 东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民间歌曲,歌颂家乡的主题,唯美动听。《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三 十 里 铺
陕 北
1937年,陕北青年郝增喜和王凤英偷偷相爱了。可不久郝增喜父母为他定了另外一门亲事并结婚,凤英如万箭穿心。1942年,郝增喜参加八路军,凤英站在崖畔旁依依不舍地望着郝增喜,郝增喜也一步一回头地看着心爱的恋人。喜爱唱歌编歌的村民常永昌恰好目睹两人离别之情,一首朴素自然、流露深情的爱情歌曲诞生了。后来几经传唱,王凤英送情郎参军的事很快传遍解放区,成为一段爱情佳话。
人说山西好风光
山 西
《人说山西好风光》是张棣昌谱曲、乔羽作词,郭兰英演唱的一首山西民歌。是电影《咱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创作于1959年,60年代开始响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把山西民歌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茉 莉 花
江 苏
歌曲起源于南京传唱百年的《鲜花调》,1957年由军旅作曲家何仿汇编整理而成。展现了少女热爱生活,爱花、惜花、怜花,想采花又不敢采的羞涩心情。
此歌在国外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采 茶 舞 曲
浙 江
采茶舞曲是一首浙江民歌。周大风词曲,原是越剧现代戏《雨前曲》的主题歌及舞蹈曲。全曲以越剧的音调为素材,具有舞曲风格。乐曲采用浙江民间音调的特点,旋律优美流畅,其中逗趣性的乐句,如一问一答,似年轻人在相互嬉戏,像老年人对丰收的赞美。
小媳妇回娘家
河 北
歌曲《回娘家》是首河北民歌,由孙仪作词,翁清溪(汤尼)作曲,邓丽君演唱。朱明瑛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翻唱此曲,传播全国千家万户。
编 花 篮
河 南
这是由钟庭润作词、郭复善作曲的一首河南小调歌曲作品,具有浓郁的河南韵味。以调式音开头和结尾的音乐形成首尾呼应,调式五度音也是旋律骨干音,偏音的运用具有中原音乐色彩。此曲主要靠运“腔”来体现河南音乐所特有的“语言魅力”。
十 送 红 军
江 西
《十送红军》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凭借着优美流畅的旋律、情真意切的歌词,它几十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但目前词曲作者到底是谁,尚存有争议。
天 女 散 花
安 徽
香港的黄梅调早期也在舞台上占有一定的份量,著名的歌星奚秀兰唱的黄梅调就大受欢迎。她唱的《天女散花》音色柔美,韵味十足,令人神往。七十年代香港广为传唱。
在那遥远的地方
青 海
1939年秋,王洛宾在青海湖畔拍摄纪录片《民族万岁》时,认识了藏族姑娘卓玛,她是当地一位藏族千户的女儿。三天的相处,活泼美丽的卓玛给王洛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她创作了这首歌曲。相传在三天的拍摄过程中,两人共乘一马,在青海湖边奔驰,如同歌词中写的那样,卓玛的皮鞭轻轻地敲打在王洛宾的身上。两人分离之后,王洛宾在回西宁的路上怅然若失,借助民歌的旋律写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采 槟 榔
湖 南
《采槟榔》根据湖南民歌《双川调》创作而成,其歌词朗朗上口,简洁明快,广为流传。
洪湖水浪打浪
湖 北
1959年湖北省实验歌剧团首演的歌剧《洪湖赤卫队》中一个场次的主题曲,1961年歌剧改编成同名电影后成为电影主题曲,很快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歌词运用了通韵的押韵形式,分前八句和后六句两片。上片重写洪湖之景,下片重抒感恩之情。歌曲富于民歌特色,是湖北民歌的象征。
正 对 花
辽 宁
正得儿月里开的本是什么样的花得儿啦,正得儿月里开的本是迎迎迎春花,迎春那得儿花开那得儿倒比往年大得儿花得儿,小得儿妹妹头上没没没戴花......
小 看 戏
吉 林
反映爱情生活的东北民歌小调。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因而深受群众的喜爱。
乌苏里船歌
黑龙江
《乌苏里船歌》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东北民歌(赫哲族民歌),反映赫哲族人过上幸福生活,欢快,甜美,心情格外开朗的革命歌曲。20世纪60年代,郭颂老师以其高亢悠扬的旋律唱响了神州大地,奠定了郭颂作为民歌演唱家的地位。
高 山 青
台 湾
《阿里山的姑娘》是1947年电影《阿里山风云》主题歌,后来有人改名为《高山青》并明载为邓禹平词、黄友棣编曲。
渔家姑娘在海边
海 南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5年故事片《海霞》中的插曲。
月光下的凤尾竹
云 南
云南傣族歌曲,以其悠扬的曲调、娓娓动听的旋律,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作词倪维德,作曲施光南,以葫芦丝演奏的版本最为常见。
山歌好比春江水
广 西
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的主题曲,词曲原创均出自广西作者之手。《山歌好比春江水》成型于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定型于广西歌舞剧《刘三姐》。彩调剧和歌舞剧《刘三姐》反映广西壮族歌仙刘三姐以山歌为武器带领乡亲们与恶霸财主作斗争的故事。
步 步 高
广 东
《步步高》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
爱拼才会赢
福 建
1988年,正逢台湾人民努力打拼创造台湾经济奇迹的阶段,且歌词意境多在鼓励落魄或失意的人们,仍要抱定信心,努力奋斗,因而广获台湾各阶层民众、大陆民众甚至海外华人的喜爱,为大陆乃至全球至今最受欢迎的华语流行歌曲之一,其歌名已成为一句鼓励人们努力向上的格言。
刮 地 风
甘 肃
掠地大风。 赖济煌 《“半边天”小传》三:“好生生吹起一阵阴冷的刮地风。风乍起,刮得黄尘滚。”
情姐下河洗衣裳
贵 州
一首原生态民歌,艺术地再现了仡佬族青年男女的生活场景,质朴感人。
鸿 雁
内 蒙
渊远流传的内蒙古乌拉特民歌,曾作为热播剧《东归英雄传》的主题曲。
掀起你的盖头来
新 疆
《掀起你的盖头来》是王洛宾先生在河西走廊采集的维吾尔族民歌《亚里亚》改编而成的,最初由“青海儿童抗战剧团”的孩子们用群舞的形式在舞台上表演。
吉祥藏历年
西 藏
歌曲清澈而醇厚,像大提琴一样委婉悠远,带着草原的芬芳,带着白云的圣洁,带着穿透心灵的震撼,让人回味着悠远辽阔的草原,感受着藏家儿女的无尽喜悦和欢乐。
跑马溜溜的山上
四 川
《康定情歌》又叫《跑马溜溜的山上》,是四川康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经江定仙编曲、由喻宜萱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演唱。此后《康定情歌》在全国流传,而且声名远扬海外,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花儿与少年
宁 夏
“花儿与少年”是源于青海宁夏的民歌,其曲调高亢悠扬,歌词淳朴清新,歌曲表达自由率真,有“西北之魂”之称。
万里长城永不倒
香 港
卢国沾作词,黎小田作曲,是20世纪八十年代热播电视剧《大侠霍元甲》的主题曲,也是2007年郑伊健版《霍元甲》的主题曲。此曲因为用粤语演绎,让当时大陆非粤语地区的观众深感神秘和好奇,从而对这种方言歌曲开始了最初的兴趣。
七 子 之 歌
澳 门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其中,《七子之歌·澳门》被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改编选作主题曲,由于该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主题曲。
我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远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搬运、祭祀、娱神、仪式、求偶等活动中开始了他们的歌唱。由于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被人看不起的,他们的歌也就遭受到同样的命运。甚至在元、明、清三代屡遭帝令禁唱。有关它的历史很少有文字记载。从出土文物考察,有关古代乐器的较多,而歌唱活动的较少。青海大通县出土的那个有歌舞图像的陶盆实在非常宝贵,它显示的是六千年前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歌舞活动。在原始时期歌与舞是结合在一起的。直至今天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持歌舞不分的古老传统。古代有文字记载的《淮南子》这本书上,曾提到古人抬木头时唱着劳动号子,可见早期民歌与劳动紧密相连。从兄弟民族来看,如阴山岩画上的歌舞图像、瑶族的《盘王歌》、苗族的《古歌》、满族的《萨满调》等,又可看出原始民歌与巫等原始宗教活动有关。
有关古代的民歌,实际音响已不可能再现,只有它的歌词,从古代文学著作中可见到一些。至于曲谱是没有的,因为民歌一直是口头传唱,就是有了记谱法以后,劳动人民也不用它。宜到19世纪末才有民俗学家用工尺谱记录几首民歌。全面、有计划的搜集、整理、记录、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国才成为现实。从历史上看民歌历来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小曲、俚曲、小令、俗曲、时词以及明、清时代常以山歌泛指各种民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词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五百年间流行于北方黄河流域的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它的鲜明特点是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在形式与语言的整齐划一上,不难看出这是经过选择、加工整理过的。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另一部长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辞》,这是一部在长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础上经过伟大诗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词集。它的突出特点是充满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富于想象,它开始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且把《诗经》的四言体民歌发展成一种句式自由,韵脚多变的“骚”体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到了汉魏六朝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里,汉《乐府》民歌实际是淮河流域、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汇合。这时已经有了故事歌,如《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等故事歌,其内容大多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以及封建礼教下的家庭悲剧。这样的故事从公元初流传至今,几乎家喻户晓。不但有民歌形式演唱,而且成为戏曲的著名剧目,可见其影响之深。乐府民歌的突出特点是不仅文字部分经过整理,而且在音乐方面得到当时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上丝竹乐器伴奏,称之为相和歌。
从《诗经》民歌到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内容之丰富,表现力之强烈,已相当完美,可以想象到在此之前,民歌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原始时代。在原始时代音乐文化无专业可言,到奴隶社会,奴隶主有了专为他们享乐的乐奴,才开始有了分化。真正划分为专业音乐与民间音乐两个范畴还是到了封建社会,有了专为帝王、贵族的祭祀、仪礼、宴会、娱乐等演奏、演唱的人员,尤其是有了记谱法与专业作曲人员,才逐渐形成了明显的文野界限。在我国从汉代逐渐有了专业与民间音乐之分,汉代以后,也就很少再有由官方组织编纂的民歌集了。早期民歌的音调是否今天仍然存在很难确认,但是如今流传在湖北秭归县纪念屈原的划龙船歌(包括《起桨》、《游江》、《竞渡》)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古老船歌(包括《摇橹号》、《拉纤号》等)的音调恐怕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吧!也许就是千古遗音。
从汉代到隋、唐当中有一个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在历史上这是我国各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歌明显的分为南朝民歌(南方民歌)与北朝民歌(北方民歌)两大部分。这一时期民歌的显著特点是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不论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还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泼,都不是单一民族风格色彩。这种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在今天现存的南北民歌中仍然能分辨出其深远的影响。
唐代(公元615——967),宋代(公元960——1279)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化兴盛时期,尤其是盛唐时期,边疆民族的歌舞艺术大量传入中原,对于中原的音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显然内外文化交流对音乐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唐代的专业音乐有了很高的成就。唐、宋以宋民间音乐中的说唱与戏曲逐渐形成。有关唐代的民歌,我们从敦煌所藏曲子中可以找到一些,如《五更啭》之类。另从当时流传的《竹枝歌》也可了解一、二,竹枝歌是兴起于长江中上游巴渝一带的一种自由吟唱抒情山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白居易都吸收过这种民歌因素,写过一些文人创作的《竹枝歌》。直至今天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的田歌中还能找到《竹枝歌》的曲式结构痕迹。宋代的“曲词”很盛行,当时这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新型演唱形式。元代(公元1221——1368)以“小令”闻名,“小令”是民歌的一种,现今西北地区的民歌仍有以“令”命名的山歌。元代的小令流传后世的很少,元代统治者对民间带有不满与讽刺时事为内容的民歌,视如洪水猛兽,严禁传唱。
明代(公元1368——1684),清代(公元1641——1911)是封建社会的末期,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中、小城镇市民阶层兴起,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民思想异常活跃,民歌特别兴盛,其数量之多,人民性之强烈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时已有半职业艺人演唱民歌小曲。到清代晚年(1848年以后)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反封建,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成了近代民歌的时代特点。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文学家搜集编辑的民歌歌词集,如黄遵宪的《客家山歌》、冯梦龙的《吴歌》、李调元的《粤讴》以及华广生的《白雪遗音》等。由于个人的偏爱,这些民歌集在品种上大都偏重于民间抒情民歌。其中不少民歌今天仍在民间传唱。更值得提出的是清代著名民间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俚曲》,选用了明末清初民间流行的五十几种民歌曲牌。其中有一些一直为民间艺人传唱至今,使我们能够听到三、四百年之久的民歌曲调,甚为珍贵。
20世纪以来,经历了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民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反帝、反封建的民歌达到了高潮。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随着广大农、牧民的觉醒,民歌得到了振兴。这个时期民歌的显著标志是,大量的内地新民歌向东部沿海地区传播,部分边疆兄弟民族的民歌也向中原地区传播,反映人民革命和团结一致抵抗外来侵略题材的新民歌,空前繁荣。此外,如争取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反对烟毒的民歌也为数不少。五四前后,李家瑞编《北平俗曲集》问世,已经有了民歌的曲谱记录。更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以后在延安兴起的向民间音乐学习的运动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揭开了现代音乐史新的一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才真正得到尊重,中国民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如春笋般的大量涌现出来,不但题材新颖,而旦音乐格调更加活发、热烈、开朗、明快,充满了向上的激情合乐观主义精神,由于各个民族以往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有不少民族甚至尚无文字,民歌仍然是他们的主要艺术形式,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大都保留着“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相比之下,汉族由于戏曲、说唱的迅猛发展,民歌演唱活动不如兄弟民族活跃,沿海不如内陆地区传唱的民歌多。这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民歌的一个显著特征。
送你30首经典民族歌曲,美醉了!太好听了!!
1. 蝴蝶泉边-黄雅莉
2. 天路-韩红
3. 一剪梅-费玉清
4. 天堂-腾格尔
5. 青藏高原-李娜
6. 花好月圆-严当当
7. 茉莉花-阿里郎
8. 摇篮曲-陶喆
9. 知道不知道-奚秀兰
10. 神奇的九寨-容中尔甲
11. 北国之春-蒋大为
12. 万水千山总是情-汪明荃
13. 彩云追月-爱戴
14. 月光下的凤尾竹-龚玥
15. 好日子-宋祖英
16. 康定情歌-阿兰
17. 二泉映月-付娜
18. 步步高-龚玥
19. 十送红军-宋祖英
20. 雪绒花-于震寰
21. 大地飞歌-宋祖英
22. 山路十八弯-李琼
23. 蒙古人-腾格尔
24. 敖包相会-乌兰图雅
25. 山歌好比春江水-宋祖英
26. 阿里郎-阿里郎
27. 牧羊曲-龚玥
28. 梁山伯与祝英台-鲍比达
29.梦驼铃-费玉清
30.阿里山的姑娘-邓丽君
经典回放
Classic replay
古典音乐 | 民歌民乐 | 中外流行 |